资讯 | 腾讯全面进军电商 京东趁机“破圈”

1.腾讯全面进军电商 京东趁机“破圈”

打破次元壁,往往能创造新风口。在互联网界,上一个以打破次元壁创造风口的,正是以“社交+电商”崛起的拼多多。而社交与电商次元壁的打破,不仅让拼多多成为了最大的黑马,也让腾讯探索出了一条社交电商之路。

如今,又有一家电商巨头摸到了机遇之窗,准备打破另一个次元壁,创造另一个新风口。

腾讯全面进军电商

近日,在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揭幕战上,京东零售与王者荣耀职业联赛(KPL) 宣布展开年度战略合作,双方将从权益赞助和生态合作两方面进行深度战略合作。

一个是游戏大IP,一个是电商巨头,双方的跨界合作看起来有点不搭配,但从腾讯全面进军电商的态势来看,却又有某种必然性。

近年来,拼多多的异军突起让社交电商风靡全国,而透过拼多多的崛起,此前一直想涉足电商的腾讯,看到了以社交入局电商的机会,并在推出微信小程序之后顺利找到了入局电商的渠道。

2019年,微信小程序的成交额已经不亚于一家电商巨头。在此基础上,2020年腾讯明显加快了入局电商的脚步,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小鹅拼拼、微信小商店进行了升级,QQ惠购、直播购物等产品进入了内测。

这样不断通过社交试水电商,腾讯打破了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无法入局电商的僵局。与此同时,以社交为基础入局电商的成功,也让腾讯改变了入局电商的策略。

那就是与其砸钱直接成立电商平台,在对手擅长的领域死磕,不如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通过一些新的玩法来打通与电商之间的联系,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全面进军。

目前,在腾讯拥有绝对优势的领域中,社交已经完成了向电商拓展的探索过程;还剩下游戏尚未实现与电商的联通,尝到社交电商甜头的腾讯,必然也想尝一尝游戏电商的味道。

结合此前“社交电商”的发展经验,腾讯仍然可以先选择一家电商平台去探索游戏与电商之间的可能性,等实现打通之后再加码布局。

而如果腾讯要像当年选择拼多多来探索社交电商那样,去选择一家电商平台来探索游戏电商,那这家电商平台就必须是京东。

首先,从用户成分的角度来看,京东平台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的环境,与游戏领域的用户情况相似;其次,3C、数码、电子等品类一直是京东的优势,而这些正是游戏用户最为钟爱的产品。

总体来看,在几家电商平台巨头中,京东与游戏的契合度最高。所以说,在腾讯全面进军电商的背景下,京东零售与王者荣耀的战略合作,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这不仅仅是腾讯的机会,也同样是京东的机会。

京东的机会来了

对于京东来说,流量一直是影响其电商平台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腾讯又恰好是京东最主要的流量来源。2019年,微信一级流量入口的接入,对京东的用户增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即使如此,其用户数量相对于阿里、拼多多来说仍然弱势。截止2020年3月底,阿里、拼多多、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分别为6.54亿、6.28亿、3.87亿,从数字上来看,京东明显落后。

其中作为社交电商的开创性玩家,拼多多享受到了微信的流量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微信的流量成就了拼多多。

既然社交流量可以成就拼多多,那游戏流量能否成就京东呢?

根据《2020年中国电竞行业用户报告》,中国电子竞技总用户数已经高达4.7亿,而且这些人中2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达到了60.1%,个人月收入8000+的占比近半数。

以上可以发现,用户数大+年轻化+消费实力强是电竞行业群体的主要特征,这样的用户,对电商平台来说简直是金矿。值得一提的是,这还只是电竞行业的用户数,如果将范围扩充至游戏行业,那用户基数将更为庞大。

而此次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的王者荣耀,正是国内top1手游,日活跃用户规模近亿。有极大的潜力可待挖掘。

如果打破游戏与电商之间的次元壁,京东便有机会将互联网领域中变现效率最高的两大方式进行联合,创造出新的风口。同时打开这样一个新的流量入口,京东足以在用户增长之上再次呈现类似于拼多多的高速增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这轮东风能不能刮起来,还要看京东的造风能力。

造风与破圈

目前来看,京东零售与王者荣耀的战略合作,主要在协助赞助商、品牌商的营销,以及游戏IP定制产品等方面。

这种合作能发挥商业营销优势,为游戏赞助商带来更大的曝光。同时游戏IP定制产品等方面,可以在满足游戏粉丝消费欲望的同时,给京东平台的电竞类相关产品带货。

但这远远还没达到打破次元壁的程度。电商与游戏之间,仍然缺少一个足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契机。

回首拼多多的社交裂变玩法,不仅让微信用户在社交的过程中完成了消费,而且其中还利用了熟人之间的口碑效应,为爆款产品的出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最为重要的是,社交裂变玩法基本可以覆盖所有品类,任何品类的产品都有可能成为爆款。

而在目前的电商与游戏的连接中,尚且停留在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消费这样的初级阶段。打造爆款、裂变式效应、拓展至全品类这些过程仍然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京东要做的,就是开创一种新的玩法,来实现游戏与电商带货之间的连通,将幻想变为现实。

至于到底该怎么做,在京东成功之前,想必谁也不知道。毕竟在社交裂变等玩法出现之前,也很少有人能想到,社交居然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爆发出这样的消费潜力。

正如上所述,在所有电商平台中,京东是最契合游戏产业的一方,所以打破电商与游戏之间的次元壁,也最有可能由京东完成。

做到这些,京东将不仅在电商界造风,而且在游戏界“出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游戏领域有望获得新的流量入口,京东近期还将联合腾讯、沃尔玛举办全渠道的88购物节。种种迹象表明,京东已经成为腾讯扶持力度最大的电商平台,这说明京东与腾讯之间的捆绑已经越来越深,同时京东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

可怕的是,以上基本上只是京东零售一个板块的强大,结合京东物流的蒸蒸日上,以及近期京东数科的上市,京东不但没有像部分人说的那样已经掉队,反而正在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有竞争力。这意味着电商及互联网产业的格局,远未尘埃落定。

2.美团把AI搞出一股烟火气

打开美团,点个外卖,平均30分钟内,稳稳送达,饭菜都还冒着热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场景,外卖就应该如此方便。可对于美团的工程师和骑手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事儿。

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算过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如果一个骑手送5 个订单(5个不同的商家和用户),配送的路线组合有11余万种。而现在,美团平台上高峰期外卖日订单量达到3000万单,累积399万骑手,同时还要保证30分钟送达。怎么才能找到最优解,把效率最大化?这是美团AI所做的“技术助力生活”系列工作中的一项,399万骑手调度背后,有1万多名工程师,在持续为之努力。

“为了做这个优化,不仅要做工程师,还要去做骑手定期体验送餐,定期体验在餐馆里怎么跟骑手交互,从中发现可以优化的点”,夏华夏说。这样,才有了我们30分钟拿到外卖的便利,也让每天在路上奔驰的几百万外卖小哥也都尝到了AI的甜头。

夏华夏给出数据:2015年,每个骑手8小时的工作,每天只能送17、18单。现在,骑手每天可以送30多单,无形当中,他们的收入也就提升了不过,美团的AI覆盖之处,远不止外卖配送,其重兵投入研发的AI技术,也正“蔓延”到整个美团生态中。

美团,用AI构建生活服务生态图景

你或许没有发现,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美团系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充斥着AI落地的身影。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团在去年开始对外发布美团语音能力,其结合“智能交互”技术打造的服务引擎,已经成为美团AI应用中最广泛的产品之一。从技术角度来看,通过语音智能交互获取信息已发展多年,比如智能音箱,就是一个重要的落地场景。

美团虽然正式入局较晚,但从语音连接服务的角度看,能像美团这样,覆盖生活服务全场景,从提出需求到获取服务,形成全流程闭环的企业,几乎没有。背后的优势,正是美团生态中,丰富的场景以及大量真实的数据。

因此, 美团AI所具备的能力,并不仅仅只是 “动嘴”与“动手”的区别,还可以通过更长的服务链条,让人工智能的交互更符合用户本身的习惯。甚至不懂互联网的老人、孩子等群体,也能像与人类交流一样,在美团上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服务。比如说,他们可以用语音操作,无障碍地完成点外卖的全部流程。

接下来,AI的力量会再次展现。在需求送达美团的“超脑系统”之后,这个全球最大规模、高复杂度的多人多点实时智能配送调度系统,将会进行毫秒级的快速计算,来进行运力的规划。它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订单信息,比如期望何时送达等等,还会结合当时的天气状况、交通路况,以及商家出餐速度等等因素,进行自动化分单,匹配最合适的外卖小哥。

然后,它还会给外卖小哥提供最优的配送路线,让他能够“跑得路程短”,又确保外卖送到的时间,平均基本上不超过30分钟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那么快拿到外卖、骑手送单能力大提升的“秘密”所在。而美团的AI之旅,才刚开始没多久。

用不了多久时间,美团的骑手将外卖送到大家手上的时间可能会更短。2016年10月,美团成立了W项目组,开始研发特定场景下无人配送,准备将无人机、高/低速无人车、特种机器人等各种产品,纳入配送队伍中来,与骑手完成协同,提高配送效率。目前,美团的无人配送系统,已经在北京、雄安新区等多地落地测试运营,初步验证了规模化运营的可行性。

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美团无人配送车团队经过72小时时间紧急攻坚,比预期提前了11个月,将无人配送车落地到了北京顺义。除了无人车,在隔离酒店和餐厅还落地了进行室内服务的机器人,与无人车一起成为了外卖小哥的助手,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际接触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并保障了用户的生活需求。从2月中旬开始,这套系统已经开始落地在北京顺义的美团买菜站点并进行常态化配送运营,公开测试道路上行驶速度目前最高可达到20公里/小时。

美团方面说,疫情过后,也会继续提供无人配送服务,还会增加餐饮外卖、日用百货、药物等多品类,并不断扩大配送范围,带到更多的场景中去。据了解,除了无人车,美团还一直在进行无人机配送相关的研发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在美团上点的餐,有可能是无人机直接送到面前。

不仅仅在配送途中,美团还在新零售与餐饮等场景中,进行着各类智能化升级探索。比如去年发布的面向零售到家商户,自动化完成零售到家订单的拣选和打包任务的无人微仓,以及持续通过视觉识别、大数据方式进行的智慧门店打造等等。

这一系列由AI加持的举动,用一个专业化的术语来说,这是“美团对商户服务的整体闭环”。商户,是美团生态中最重要的参与方之一,也是美团AI赋能的另一个核心群体。除了智能化升级方面的动作,美团还基于NLP和搜索技术,研发出了“美团商家大脑”,在这个“大脑”里面,有超过77亿用户评价数据的分析,千亿量级的知识关联,商家能够看到用户对具体店面的情感曲线变化、用户的消费水平、环境偏好、推荐菜,以及相似商家等等信息。

开过店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些数据对于一个店铺的运营有多么重要。而且, “大脑”还能对用户评论进行细粒度分析,来刻画出商家服务现状、商家竞争力分析,以及商圈洞察等等,为商户提供精细化经营建议。基于美团丰富的场景,“大脑”适用于不同类别的商家,可以提供从开店到店面运营管理等层面的决策参考。而商家只需要一个美团SaaS收银系统专业版,就能够定期获取这些信息,不需要自己去组建技术团队,搭建服务器,收集数据,研发算法模型进行分析。

降本增效,何止一星半点?

与此同时,美团的AI也正在通过自身的应用生态,辐射到更广泛社会治理层面上。商家智能化是一个案例,但美团单车的故事,可能会更加贴切直观。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现在已经很少有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情况了,而且当你想要骑车的时候,大概率都能在附近找到。这背后,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治理的作用,但也有美团AI的功劳。

2017年开始,美团单车(原摩拜单车),就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取名“魔方”,它的作用和美团的“超脑系统”有些像,不过调度的是单车。“魔方”可以实时分析区域车辆分布和运行状况,结合时间、位置、天气、交通流量、出行特征等数百项变量,来对供需做出精准预测,为车辆投放、调度和运维提供智慧指引,从而提升运营效率。之后的这几年,美团一直在迭代“魔方”,增加了智能动态调节供需平衡、智能停放点位预测等等功能,来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社会治理。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美团的AI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承担的作用、发挥的效力越来越大。

场景、数据:美团培育AI技术的秘诀

与大多数从技术开始做AI的科技公司不同,美团的AI技术,直接来自于它丰富的业务场景。众所周知,美团并不只是一家外卖公司。外卖之外,美团还有到店餐饮、到店非餐服务、酒店旅行等超过200个生活服务场景——在国内乃至全球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中,都能够排在前列。

这些生活中的切实场景,对于AI来说,都有着实实在在发挥价值的空间。而更关键的是,这些场景背后的海量数据,也是构成美团AI优势,直接区别于其他科技公司的核心所在。数据、场景与算法被称为AI发展的三大基石,数据是“石油”的论断到处都是,甚至能直接决定一家AI技术的优秀与否。

目前,美团超过610万商户与4.5亿用户,线上拥有超过70亿用户评价数据,100亿的线上真实图片数据、还有每天在路上的399万外卖小哥所带来的地理定位数据、场景数据等等……都在持续为美团AI进行更深层迭代的供应养分。

所以也就有了夏华夏所说的美团AI是“场景驱动的AI”这一观点。与先有技术再寻找场景的模式相比,场景驱动让技术有了更加明确的应用场景,更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也能更加直接地产生价值。目前,美团AI涉及的研发领域,包括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搜索、语音识别、语音生成、人脸识别、文字识别、视频理解、图像编辑、AR、环境预测、行为规划、运动控制等等,都直接跟美团的业务场景有关。以至有行业观察者感叹,“美团就是一个被低估的AI尖子生”。

美团AI从何来,到哪去?

2012年,美团成立的第三年,中国团购市场“百团大战”一触即发。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提出中国团购市场的“三高三低”理论: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服务;为此,公司做到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之后的多轮战火,都验证了这个方法论。站在现在审视美团这家公司,还能从中发现“三高三低”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美团的“基因”。

夏华夏后来多次回忆道,2013年之所以加入美团,也受到了王兴这一理论的感召,从美团的吃喝玩乐业务中,感受到了涌动的技术价值。事实证明,AI、大数据技术,成为了美团将“三高三低”贯彻到底的关键。从2015年开始,美团开始在AI等技术上大规模投入。2016年,王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认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流量红利见顶,现在我们看到的,以及不经意间体验到的美团AI技术,就是美团交出的“下半场”成绩单之一。

AI,正在直接给美团的生态中的每一方参与者,带来更加直接的价值。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降本增效”。美团拥有丰富的场景和交易链条,处理着种种复杂线上线下交易情况,只要单位效率上提升一点点,汇聚到整体中,就是任何人无法忽视的价值提升。美团市值的提升,或许更能够体现出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认可。

2020年以来,美团股价上涨超过了100%,市值突破万亿人民币,成为中国仅次于阿里、腾讯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但对于美团来说,这不过是AI技术的起始点。夏华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演讲,直接展示了美团AI技术的演进方向和小目标:成为像水电煤一样,成为生活中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甚至无需感知,但切实让每个人生活更好。到时候,美团的AI,也许就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AI。

也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AI。

3.再见了 1号店

沉寂多年的1号店,以再出发的姿态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7月1日,已经隶属京东旗下的电商购物平台1号店启动全新版本灰度测试,并更名为“1号会员店”。这一消息业内早已知悉:此前,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曾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京东计划在二季度末将原来的“1号店”转型为“1号会员店”,针对高线市场的中高端人群推出精选商品的付费会员服务。

此时,京东PLUS、天猫88VIP,苏宁Super会员店等模式已经平稳运营了2年多,入局已经晚了的1号会员店,还能掀起什么风浪?不管怎么说,1号会员店的登场,宣告了“1号店”这个有12年历史的中国电商品牌,彻底与我们告别。

1号店是中国商超电商领域的“先行者”,没有之一。

成立于2008年的1号店,由曾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的于刚博士与搭档刘峻岭联合创建。1号店的定位是“基于B2C模式的网上超市”,也是国内最早进军电子商务的企业之一。

成立之初的1号店,专注线上超市B2C电商业务。尤其在日常刚需领域,网上超市的概念为消费者营造了非常便利的线上购物环境,使1号店迅速成长。

2008年,1号店即实现了417万元的销售额;2009年则达到了4600万元,增幅超过10倍;到2011年,1号店的销售额已经高达27.2亿元。短短数年间,1号店以“三级跳”的形式,成长为超市电商领域毫无争议的头部企业。

但辉煌之后,谁也未曾想到,1号店从云端跌落的速度会如此之快。B2C电商,尤其是垂直快消品类天然具有重投入属性,还让1号店即便走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依然始终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2010年,烧钱无数的1号店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市场份额也没有显著提升,急需外部输血才能维持。于是就有了后来9年间,1号店“三易其主”的故事。

2010年5月,中国平安注资8000万元,取得1号店80%股权。但仅过了一年,中国平安就将1号店17.7%股权作价4.5亿元转让给了沃尔玛。次年,沃尔玛将股权增持至51%,成为大股东。

虽然作为主打快消品零售的电商平台,1号店运营过程中始终有“流量难、话题弱、低毛利、配送成本高”等劣势。资本方必须不断为1号店输血,才能维持其正常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1号店被中国平安“无情抛弃”,但1号店的优势还是帮助其获得了飞速发展。创立仅3年,1号店的销售额就增长了652倍。

现在回过头看,1号店能够飞速发展的核心因素,在于其系统的可扩性——能够容纳各种商业模式,可以产生非常好的顾客体验。选择快消品作为主营业务,也使其盈利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持续、可发展的特点。这种可持续性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平台,1号店的平台能够支撑其业务模式不断更新;其次是产品,1号店主营的快消品种类多达数十万种,产品品类非常丰富;最后是通过打造仓储物流实现点面布局,成为1号店高速扩张的基石。

此外,1号店也把客户体验和上游供应商的价值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方面的建设确保了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和客户的忠诚度。但遗憾的是,1号店没有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胜势。第二次易主,1号店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在电商领域的重要棋子。作为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掌握着全球最大及最有效率的供应链。收购1号店的行为,可看做是沃尔玛准备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举动。

背靠沃尔玛这棵实力雄厚的大树,1号店在2013年的交易额达到了115.4亿元。但谁也没想到,这就是1号店的巅峰了。2015年,1号店董事长于刚博士对外披露了2014年1号店的“年报”,并未提及销售额及盈亏状况,只宣称了如“拥有注册用户接近9000万,其中移动注册用户超过3600万,订单占比超过40%”、“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药、海购、O2O、创意营销和大数据应用方面均有很大突破”等1号店在2014年取得的成绩。

事实上当年1号店创始团队和沃尔玛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刚一接手,沃尔玛方面就对1号店的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人员进行了全盘“清洗”,更对1号店管理层在业绩考核指标、厂商管理、商品毛利以及市场推广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1号店须全方位接受沃尔玛大卖场式的业绩考核。但1号店创始团队不能接受沃尔玛的全面调整。更何况沃尔玛换将的步伐的确迈得太快——原1号店董事长于刚博士和CEO刘峻岭被沃尔玛安排作为荣誉董事长和战略管理顾问,以“确保平稳过渡”,具体事务则由沃尔玛总部王路接手,沃尔玛高管Roger和Daisy则作为临时领导和协调人,接管了于刚和刘峻岭的所有职权。

简单说就是,创业多年,一朝出局。内耗极大伤害了1号店,随着创始团队高管的陆续离职,1号店从此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直到2016年,京东出资14.35亿美元,正式从沃尔玛手中收购1号店。但第三次易主,1号店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1号店了。百度百科上1号店的大事记更新停留在了2017年10月,从那以后直到京东宣布1号店更名“1号会员店”,1号店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快三年了。

会员店是什么?

其实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会员店,原本是商超的一种形式。如果要追溯这种形式的始祖,就不得不提开市客(Costco)。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成立于1976年,到2009年已经是美国第三大、全球第九大零售商。

作为会员制仓储批发俱乐部的创始者,Costco目前在全球七个国家设有超过500家的分店。2019年,Costco在上海开设了中国大陆境内的第一家分店。此外,成立于1983年的山姆会员店也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首家店铺于1996年在深圳开业,至今已有26家店铺。

数据显示,Costco商场在上海开业刚满一个月,注册会员已超20万。而深耕中国市场24年的山姆会员店,会员数已经突破280万,核心会员续费率超80%。

线下的成功能否搬到线上?

京东早在2016年初就开始了会员制电商方面的探索。当年,京东推出了国内电商领域第一个电商付费会员体系——京东PLUS会员。到2018年,京东PLUS会员数已经突破千万,并上线生活特权,以期实现消费者的全场景覆盖。

不过,会员制电商发展到今日,也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存量之争中取得突破?因此,多家电商都在试图通过跨界合作挖掘存量空间。

如“天猫88VIP”。其门槛并不高,只要淘气值满1000就可成为会员,并享受优酷会员、虾米音乐会员、饿了么会员和淘票票会员等特权。此外,会员还可在天猫超市、天猫国际、和288家大牌店享受9.5折优惠,都是非常生活化且实用的会员福利功能。

88VIP购买快消品的折扣还不错

苏宁也在会员制电商进行了积极布局:今年618期间,苏宁易购整合苏宁超市、苏宁国际、苏宁金融、PP视频、PP体育等资源,上线Super会员店,同步推出针对Super会员的多种权益,探索电商付费会员的更多玩法。

与天猫、苏宁针锋相对的京东,在今年1月推出了“JDP计划”,联合平台、品牌及线下商家等共同打造付费会员生态。对此京东方面表示,2020年集团将投入100亿专项资源用以支持该计划,并将与200家品牌达成合作。

据京东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京东PLUS会员享有的生活特权已新增超100个异业品牌,涵盖餐饮、教育、出行、酒店、影院等多个行业,有超600万PLUS会员领取了线下特权。

2020年初,京东集团副总裁韩瑞曾对外表示,PLUS会员数量接近1600万,据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PLUS会员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20%。因此,在新时代的存量市场争夺战中,京东的主阵地毫无疑问仍是PLUS会员。那么“1号会员店”的意义何在?

近几年,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将目光瞄准了用户广阔的下沉市场,并通过“拼购”、“特价版”等产品满足和激发下沉市场用户的消费需求。而对于平台原本拥有的一二线城市用户,电商平台则选择通过付费会员服务,增加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黏性,促进消费者在平台的复购。

从京东公布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今年618期间,新安装京东App的用户中,近68%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在25-40岁的核心用户群体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为19%,40岁以上群体占比为31%。

此外,京东旗下社交电商平台“京喜”,在今年618期间新用户增长环比超过100%,新用户中有70%来自3线及以下城市。

上述数据说明,京东在下沉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占率。未来,京东应该更为积极地布局“服务一二线城市中高端用户”。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曾对媒体表示:“消费趋势未来会分成两级,一块是下沉,围绕品质;还有一块,尤其很大可能会走到品类和品格。”

从1号会员店的定位看,其就是京东在打造“品类和品格”领域的全新尝试。山姆会员店中国电子商务及市场部高级副总裁陈志宇曾提出:“会员制的核心是要有清晰的目标,提供最能满足会员需求的商品、服务和权益……将全球最好的商品带给会员,这是我们的重要差异化,也是为会员提供核心价值的利器。”要做好会员制电商,必须在供应链上实力足够强大,才能在会员制商超领域不被议价权辖制所阻碍。而供应链,恰恰是京东一直以来的优势所在。

总的来说,京东将1号店打造成为面向高端的付费会员店,一方面是希望打破流量天花板,让用户、客单价等核心数据有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一方面也是为开辟新业态,让京东在智能化、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努力获得一个展示平台。所以除了服务中高端消费者以实现盈利,1号会员店也是京东“秀肌肉”的重要舞台。

1号店再度出发,人们或许会问,创始人于刚去了哪里?2015年离开1号店后,于刚创办了“1药网”。2018年,“1药网”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彼时于刚已年近60。

这位康奈尔大学物理学硕士、沃顿商学院博士将他离开1号店后满怀的热情投向了“1药网”。如今,“1药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B2C医药平台“1药网”、互联网医院平台“1诊”及B2B医药平台“1药城”三大业务板块的111集团,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药健康平台之一。

和1号店一样,于刚也再出发了。只是,他对“1”的情怀,似乎一直都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