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巨头为啥都盯上新能源?

1.巨头为啥都盯上新能源?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广大新能源汽车来说可以说真的是一段好时光,经历了之前的汽车销量寒冬,面对着新能源补贴退坡,终于他们碰到了好时候,这是因为互联网巨头开始盯住新能源了,纷纷下场投资,为啥当前互联网都看上了新能源?

互联网巨头看上新能源

2020年已经过半,在疫情和资本寒冬的双重打击下,有的新造车势力已经倒下,落得一地鸡毛;有的则“厚积薄发”,持续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创造新的记录。近日,界面新闻记者从天眼查获悉,理想汽车在昨日获得美团和李想个人5.5亿美元D轮投资。有消息称,本轮融资是由美团5亿美元领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跟投剩余5000万美元中的3000万美元,投后估值公司估值达40.5亿美元。

虽然截至昨日,双方都向外界表示“不予置评”。但美团创始人王兴个人认证微博账号给一篇美团投资理想汽车D轮的报道内容点了赞。事实上,这并不是美团首次投资理想汽车。2019年8月,理想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经完成5.3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创始人王兴领投近3亿美元,字节跳动投资3000万美元,经纬创投、明势资本、蓝驰创投等老股东跟投,李想个人继续投资近1亿美元。而在今年2月,理想汽车还获得中金资本的股权融资,不过交易金额并未披露。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理想汽车已披露的融资金额超110亿元,公司估值为2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6亿元),其主要投资方有明势资本、经纬投资、首钢基金、梅花创投等。

而且理想汽车也不是第一家拿到红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前不久蔚来也同样拿到了红包,6月19日,腾讯通过旗下Huang River基金斥资1000万美元购入蔚来汽车168万股ADS。根据文件,腾讯报告通过优先股所有权、可转换票据和购买额外股份。截至6月10日,腾讯持有蔚来汽车15.1%的A类普通股。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此次增持后,腾讯持有蔚来的股数较3月31日增加了1845.85万股,这其中包含了新增持的168万股ADS,还包括由持有的2020年8月30日到期可转换票据可转换成的1677.8523万股A类股或ADS等,腾讯已坐稳蔚来第二大股东位置。

据了解,今年6月初,蔚来汽车曾宣布将发行6000万股ADS,发行价拟定为5.97美元,预计此次净募资3.44亿美元,腾讯增持就源于此次蔚来的发行计划。当天在腾讯增持的消息影响下,蔚来汽车开盘后上涨5.5%,最终报收7.34美元/股,上涨2.23%,总市值86.94亿美元(614.73亿元人民币)。

腾讯增持蔚来,美团加投理想,新能源汽车为啥能被互联网巨头们如此看好?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根源呢?

为啥互联网巨头都看好新能源?

如今各大互联网巨头组团增投造车新势力,让大家不禁想起远走美国的贾跃亭,可以说贾跃亭是所有国内互联网企业家当中第一个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我们姑且不说乐视的巨大漩涡和背后的恩怨情仇,就说这个眼光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新能源长期看好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汽车产业的寒冬的确已经过去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2019年全年堪称是汽车产业的寒冬,汽车销量节节下滑,各大汽车企业勉力求生,而到了2020年虽然我们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事件,由此引发的黑天鹅席卷全球,但是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汽车产业面对着黑天鹅反而否极泰来,由于大家对于病毒的畏惧,传统的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被大家所担心,正是如此消费者出于安全,为避免公共交通交叉感染转而购买汽车,汽车消费复苏正在持续发力,中汽协披露数据,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8.2万辆,同比下降23.5%,环比增长12.2%;1~5月累计销量28.9万辆,同比下降38.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7.4万辆,同比下降24.4%,环比增长15.8%;新能源商用车销量0.8万辆,同比下降13.7%,环比下降13.7%。虽然数据并不是最好,但明显复苏的趋势却已经形成,我们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触底反弹了。

其次,新基建的风口正在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之前我们曾经反复讨论过,为什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压力如此巨大,这是因为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传统燃油汽车的基础设施都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却是远远不足,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的重要原因。根据任泽平先生的《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一书的论述,2019年中国的充电桩保有量超过100万台,但是依然是3.1辆新能源汽车才能平摊到一个充电桩,中国充电桩行业存在着“私人建桩少,公共充电难,充电存在安全隐患”的显著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随着新基建的发展,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都会快速拓展,从而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优势,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地帮助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再加上今年3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原定于2020年是补贴政策取消的最后一年,以及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的风口的确来临了。

第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正在脱颖而出。原先新能源汽车产业多是传统车企来做汽车,基本上都是老旧的汽车改个新能源版就拿出来卖了,但是这样的改装只能说是个四不像,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由于没有之前的束缚,也不存在传统的路径依赖,反而有了自己的创新动力,基本上除了特斯拉之外,他们都不会去抄袭传统的汽车企业,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变化过程中,一批骗补贴的汽车企业正在被市场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巨头。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企业天生的融合性,汽车中控屏可是互联网的第四屏,互联网企业不会放弃这样的市场,所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下场布局新能源也可谓是看到了市场的方向。

其实,在新基建的风口之下,新能源不是第一个开始崛起的产业,未来高科技的产业都将有巨大的发展希望,这就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所在。

 

2.百货商场疯狂入局 免税店到底能不能赚钱?

近期,包括王府井、百联控股等零售巨头入局,开始“搅动”免税市场这池春水。免税店这门生意,似乎又一次成了商业风口。

然而,6月30日,厦门国贸却把旗下厦门免税商场给关了。而这并不是第一次砍掉免税店的,第一家灭掉的是汕头免税商场,后来改成当地最大的KTV,来钱快。

多张市内免税牌照基本废了,像深圳免税商场,等同百货公司。

如果免税真的那么赚钱,原来的牌照大佬到底怎么了。如果免税不赚钱,资本市场大佬到底怎么了?

疫情下的免税牌照激起妖风阵阵

王府井的股价连续飙升,把这张免税牌照作用放大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很多人以为有张牌照就能赚钱,恨不得让其它百货上市公司立刻去申请一张下来试试水。却连免税怎么玩的都不太清楚。

假设某厂商产品做国内市场,出厂价25元,到零售渠道售价要100元,其中因为有中间环节产生了75元成本。

如果走免税渠道,同样产品出厂价可以做30元,比普通渠道还多出5块钱。同时,消费者在免税渠道也能少花20元。香不,真香。

但这个跟免税好像没什么关系?

税收对于产品价格占比并没有多大,免不免税在这里不是重点,不会因为免一点税,商品就出现大幅度降价,有免当然更好,关于产品定价大家应该都清楚。免税店价格低,在于去中间化,从厂家进货,通过免税渠道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可以让成本大幅度降低。

既然去中间化可以让厂商进价提高,零售价格大幅度降低,为什么厂商不赶紧去中间化,大家都爽,除了中间商外。

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去中间化

免税店只是厂商的一种渠道,我们还可以看到高大上的旗舰店,特许经营店以及摆摊等多种形式。

旗舰店以自营为主,在商品展示、与顾客建立链接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机场类免税店以客群质量高、吞吐量大见长,销量颇为可观,缺点是基本以分销为主,厂家难以控制。

所以厂商在面对不同渠道特性时,会根据渠道特点以及产品线特点,来达到最大的边际效益。

比如乔治阿玛尼会以自营旗舰店形式出现,咬住逼格不放,基本入驻顶级购物中心;阿玛尼J以及EX走分销渠道,在很多购物中心都能看到;阿玛尼香水走批发路线,就到处都是了。

做自营的好处是不让中间商赚差价,全部自己赚。可惜有个缺点,就是店铺成本(装修、租金、人员等)要由自己来出,属于重资产,一旦投资失败血本无归。除非能够很好转嫁成本,厂商才会开店,不然风险太大了,一般不轻易开店。

不过,中国土豪多,愿意开出装补的大有人在,所以欧美大佬很开心,每家装补基本在1000多万以上,而且给的扣点又低,现在基本3-8个点左右,看各家谈判本事了。

做分销的好处就是一堆人帮你卖,量大了,更赚钱,而且不用自己投资开店。只是需要降低一下品牌形象。比如,可能在某个地摊看到有人在卖香水,还是正牌的,又比商场便宜,你都不敢相信了。

不同渠道各有各的优势,也能适应不同的产品线,所以厂商不会轻易去中间化,完全自己干。

那么,进入免税渠道最大的产品线是什么呢?

香氛日化、烟酒,全世界都一样。

奢侈品牌不会轻易把正装通过分销进入免税渠道的,除非自营。现在可以推理出这次免税牌照要打掉哪个产品线的价格?如果免税渠道没卖或者销售占比很低的,都基本没影响了。

为什么中免在运作时,哪怕做到垄断,表现还是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因为香氛等产品加价率还是太高了。

还是以上面表格为例,进价30元,售价80元,就没有下调空间吗?这中间有大部分其实是机场租金,剩余才是中免利润。

机场租金多高,4、50个点+保底,中免为了抢点,把利润都给了机场。

为什么后来口岸管理办法专门提出租金及售价限价要求?问题是机场也是市场化运作,没毛病。

这个时候只能增加相对廉价的租赁空间,来进行再平衡。于是,市内免税牌照被赋予重任重出江湖。所以,这个牌照是用来打掉高加价率的,不是用来赚取暴利的。

如何遏制新拿到牌照的企业想做高暴利呢?

引入更多竞争对手,继续再发牌照。利润敢定多高,牌照就能多放几张。

免税商场的核心是特许分销,直接厂家进货,不是做二房东,旱涝保收。奢侈品牌也不会买你的账。如果走其它中间商渠道,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中间商成本才是商品成本的重点,你不去中间商,还是跟其它以前的免税店一样继续做百货算了。

为什么韩国免税店能够给高返点,因为免税店本身就是大代理商,越走量议价能力越强,厂商无法割舍。韩国那些给不了像样返点的免税店,最终因为不能走量,进货成本进一步抬高,市场竞争力慢慢丧失,最终沦为鸡肋牌照。国内其它几张牌照为什么跑不出来,也是同理。

零售商与特许分销商合体,挤出中间利润,让利与民,才有望真正跑出来。简单判断的话,新拿到牌照的零售商成立子公司时,注册资金越多越牛X,没钱进什么货?能拿到什么折扣?是不是很直接。

市内免税一旦重新启动,中免是很难堪的。跟机场的租约绑定,价格一时半会根本降不下来,直接被竞品算得无路可走,摁在地上摩擦。各地市区都有免税大佬出现,为啥要在机场买。

风起时,什么都会飞;风要停了,又会回归。免税,可能不赚钱了。

 

3.零售业如何逆势创新成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异于一次大考。但是,随着6月的结束,上半年展现复苏态势的一系列新数据、新变化、新特点,却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其中,被疫情改变的零售业正在以超强的应变能力奋力前行。

对零售业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既是考验也是机遇。抓住机遇,打开的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正在加速。

线上寻新机

网络直播的惊人卖货模式让众多零售企业跃跃欲试,直播在疫情期间迅速走红。

这是在特别时间节点交出的一份特殊答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零售行业尤其是实体商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生死挑战。相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零售行业整体门店停业率达71.1%,正常营业门店不足三成。

艰难度日的零售业积极求生,直播带货在上半年表现亮眼。网络直播的集中爆发,线上门店的快速调整,让零售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线上”生机。

罗永浩、董明珠等一个个商业大佬及央视知名主持人纷纷下场直播,直播成为全民卖货新形式,这为零售业带来新契机,不少门店都开通直播,形成线上忙直播,线下忙发货的热闹景象。

网络直播的惊人卖货模式让众多零售企业跃跃欲试,“一人一店一手机”这种特殊的直播方式在疫情期间迅速走红,一个个带货达人相继冒出,“社群+直播”的新零售模式不再局限于“自救”,逐渐演变为零售人创造业绩新高的玩法。

直播也加速了零售企业线上门店的开启,线上成为众多零售企业竞争的另一个战场。

创新的机遇

从上半年到家业务的积累和表现来看,到家业务存在可观的受众群体,或将成为新一代零售行业的突破口。

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大部分零售实体受到巨大冲击,社区生鲜和社区拼团却因此找到重生之路。

据报道,疫情期间,叮咚买菜抢滩布局北京扩大规模。一线城市是生鲜电商的核心根据地,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消费习惯更加前卫,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培养忠实顾客群的绝佳选择。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超一线和一线城市生鲜电商消费占比达86.31%。因此,一线城市成为生鲜电商类新型消费业态的主要培养皿。

与每日优鲜在北京发家一样,叮咚买菜选择在上海起步也出于这一考虑。入局近三年,叮咚买菜在规模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据悉,截至2019年12月,叮咚买菜在全国拥有近550个前置仓,仅在上海就已达到254个,基本上实现了全市覆盖,堪称生鲜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送货到家的需求呈倍数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实体零售业对到家业务的重视。据相关统计,一些实体超市到家业务的订单量在今年1-5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三至四倍,其中部分门店线上业务占比达到30%以上。专家表示,疫情过后,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会回归到原来的购物模式,但在此期间形成的一些购物习惯会被保留下来,到家业务便是如此。

据了解,沃尔玛到家服务也迭代升级,在武汉率先推行“社区到家”业务,集中配送直达社区,不再受限于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而是通过LBS技术锁定门店周边多个社区,顾客订单以社区为单位集中。同时,各大实体零售业因为疫情的推动,均在送货到家方面有新的战略部署。有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上半年到家业务的积累和表现来看,到家业务存在可观的受众群体,或将成为新一代零售行业的突破口。

升级再提速

即使受疫情影响,消费升级态势依然明显,全球各地的特色商品正通过电商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面暂停,一面加速。线下闭店、直播带货等成为疫情下零售业的众生相。对于实体零售企业来说,转战线上是最常见也行之有效的自救方法,但“临阵磨枪”能收获多少成效,对于许多刚刚触网的“新玩家”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据悉,3月以来,随着各地逐步“解封”,复产复工成为主旋律,消费市场正在回暖。不过,考虑到疫情的复杂形势,大部分人的活动半径将依然停留在家、公司和必要的线下商业场景之间,以“线上下单、线下配送”为主的无接触消费方式主流形势一时不会改变。同时,后疫情时代对于大部分实体零售企业而言,经历“生死考验”后,需要开始审视过去对线下场景的绝对依赖,思考未来如何通过互联化、数字化的方式增加客户“非到店”的消费场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1%,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直播带货、线上拼团、门店到家……随着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创新,线上消费活力迸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对消费品市场增长贡献率继续提高,消费者得到了更多实惠和便利。

在业内人士看来,“11.5%”这一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速说明消费升级后劲十足,新型消费方兴未艾。同时,消费升级令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即使受疫情影响,消费升级态势依然明显。全球各地的特色商品正通过电商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以前只能等顾客上门,到现在主动找顾客,线上线下两个阵地同时发力,消费场景化趋势凸显,今年上半年,直播与线上门店的集中爆发更加速了零售业进入线上线下“人、货、场”的整合时代。如何在借助新技术新趋势,加速自身转型,实现数字化用户运营升级,成为更多实体零售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

同时,随着零售业在非常时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正在加速。下半年,随着各项扩大消费的政策不断见效,线上线下消费将更加活跃,零售业也将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动能。

 

0 条评论